“在这里。”沈嘉言打开自己的笔记本,翻到一页写满字迹的纸,“词是那天晚上写的,曲子是之后几天一点点完善的。每一页都有日期和修改痕迹。”
温晚柠仔细查看,指尖轻轻划过纸上的字迹。那些熟悉的笔触,那些她曾无数次在作业本上见过的字,如今写满了“潮汐”“沙岸”“雨声”“告别”。
她深吸一口气,转向杨涵,“监控视频也调取了吗?”
“已经导出,”杨涵点头,“画面清晰,能清楚看到嘉言一个人在排练室写歌、录音的过程。”
温晚柠看着屏幕,画面中,沈嘉言抱着吉他,低头拨弦,窗外雷光闪过,照亮她侧脸的轮廓。
她合上电脑,抬头,目光坚定,“证据链完整,时间线清晰,创作过程独立,我们可以准备起诉,并同步向媒体发布声明。”
她顿了顿,声音低了几分,“《潮汐线》不是抄袭。
沈嘉言抬起头,与她对视。
那双曾经盛满温柔与喜欢的眼睛,此刻平静得像一潭深水。
“所以,”温晚柠合上电脑,目光坚定,“一个小时后,我们将发布正式声明,附上所有证据链。”
第 75 章 我们不接受和解
一个小时后, 城市上空的舆论风暴中心,悄然转移。
#初泽乐队回应抄袭指控,律师声明附完整证据链#、#《潮汐线》创作时间早于《岛屿》三个月,原始demo曝光#、#温晚柠律师亲自代理, 音乐版权战打响#
各大媒体平台, 热搜榜首, 赫然挂着初泽乐队的官方声明。
声明由“嘉予律师事务所”正式发布, 措辞严谨, 证据清晰。
时间线证据上,附上了沈嘉言的云端录音文件,最早版本创建时间为今年二月十七日22:18,早于《岛屿》发布整整三个月。文件属性、地理定位、时间戳, 一一可查。
创作过程还原上, 公开了排练室近半年的监控片段剪辑, 清晰记录沈嘉言反复修改、录制《潮汐线》的过程。
专业音乐分析上, 由三位业内知名音乐制作人联署的分析报告指出,《潮汐线》与《岛屿》仅在极小片段存在常见音程进行, 整体旋律走向、和声编排、节奏律动、情感基调(《潮汐线》为深沉叙事, 《岛屿》为轻快流行)存在本质差异,不构成实质性相似。
温晚柠亲笔撰写的声明措辞强硬, “《潮汐线》是沈嘉言女士用生命体验凝结的原创作品,其创作动机源于至亲离世与个人情感历程, 其独创性不容置疑。对恶意造谣、蓄意抹黑的行为,本律所将依法追责到底。”
声明一出,舆论瞬间哗然。
网上沸腾了。
---我就知道是冤枉的!
---沈嘉言的歌怎么可能抄!
---久和乐队太不要脸了,谁的热度都想蹭。
······
乐评人发声。
---早该听完整首歌,这深度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潮汐线》的编曲层次、情绪递进和留白处理, 是教科书级别的创作。
---抄袭指控一开始就不成立。两首歌的和弦走向、节奏型、主歌叙事逻辑完全不同。拿它们对比,是对创作者的不尊重。
······ 而沈嘉言,坐在工作室的沙发上,手机屏幕亮着,是声明发布的页面。
她没有看评论,没有看热搜。
她的目光,落在声明末尾,那个熟悉的名字上,温晚柠。
她知道,这场仗,才刚刚开始。
品牌方的最终决定还未公布,对方团队也可能反扑,网络上的杂音不会立刻消失。
可至少,第一枪,她们打出去了。
而且,是她信任的人,替她扣下的扳机。
随即,初泽乐队的声明视频准时发布。
画面中,沈嘉言坐在沙发上。她开口,声音平静,却像潮水般淹没所有喧嚣,“《潮汐线》,不是抄袭。它是我的外婆,在花园里浇花时的剪影,是我喜欢的人,转身离去的背影,是每一个想她却不敢联系的夜晚······”
镜头缓缓拉近,她抬起头,目光直视镜头,像是穿透屏幕,望进某个人的眼睛,“这首歌承载的,不是灵感,是失去,是爱而不得,是生离死别,是我不敢忘,也不能忘的一切······”
视频结束。
社交媒体再次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