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1 / 2)

青年知府合上薄册,官员更加确定了,却不想对方开口问道:“为何今年粮种多为白、宋、陆姓之人借去?”

官员神色镇定回道:“大人有所不知,本地大姓便是这几个,整本册子看下来借粮种的也都是这几家人。”

青年知府半垂眼皮不语。

官员看向万大人,无声启唇示意。

万大人开口,试探道:“还未带大人去办公的地方,下官先带大人去看看吧?”

略过伸手欲接过薄册的官员,郑颢转身将薄册交给大卓:“册子本官先带回去仔细查看,后面再给你们拿回来。”

官员勉强笑道:“大人可是有何不解之处?”

大卓上前道:“大人一心为民,自是想了解幽州府百姓借了多少粮种,是否达到太祖在世时立下的标准。”

原来如此。

官员松气,口上称赞道:“大人爱民如子,我等自愧不如!”

万大人将青年知府带去对方办公的屋子后便离开了。

大卓上前,将薄册交给自家大人,郑颢道:“你重述一遍幽州府百姓的日子。”

大卓将近几日的所见所闻一一说出:“前几日,属下去乡下见百姓们满脸哀愁盯着田地,不愿下田,便问他们为何不耕种,他们皆道去年上交粮税后,剩下糊口的粮食,没有多余的粮食做种子了。”

“属下告知他们可向衙门借粮耕种,来年秋收后,再将粮种还给衙门,他们却道贫寒之家靠近衙门,还没说明来意,就会被官差轰走,哪儿能借到种子。”

“大人,依照属下这几日探查的情况,幽州府卖儿卖女比起冀北府,越明府更加频繁,且都是农人吃不饱饭,向地主借粮食,最后还不起债务卖儿卖女!”

青年知府抬手,大卓住嘴。

郑颢吩咐:“你继续暗中探查,不要打草惊蛇。”

“本官自有定夺。”

大卓抱拳应是。

第198章 下乡间

接连在府衙住了几日,顾霖选好新宅邸,选了个良辰吉日,一行人收拾包袱搬过去。

身为秀才,顾安的学业本在紧要关头,赶路期间,靠着自律勤学和一甲状元的郑颢辅导没有耽误功课,还学到许多在书院和书本上没有教的东西。

但到达幽州府多日,也该重回学院读书了。幽州府有名的书院有几座,其中最好的就是府学,郑颢把顾安安排进去。

顾安入学前,郑颢把对方叫进书房,嘱咐:“日后每逢月末,你便入府衙观摩政事。”

在越明府府学读书时,郑颢便意识到自己和身边官宦子弟存在的差别,这种差别不单表现在物质上,还有许多无形的看不见的地方。

同是学习四书五经,参加科举应试,碍于眼界资源,普通秀才只能来来回回读那十几本书,官宦子弟不一样,他们被自家长辈带在身边,除开读书外,还接受着入朝为官后最为重要的政治素养和政治眼界培养。

意识到这点,为缩小自身与官宦子弟的差距,不在科举上落后于人,郑颢不知废了多少时间功夫,精读历朝历代的史书和人物传记,从中学习相关知识经验,再从甄远甄程等人口中打探朝堂实时信息。

一路走来,从庶民书生到状元郎,再到今日一州知府,郑颢风光无限的表面下,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

将顾安视为他和顾叔的继承人,郑颢不会像以往那样忽视他,任由其自生自灭。

听到身前青年官员的话语,顾安神色一动,片刻,他意识到对方话中之意后,眼底划过惊讶。 不过,因着从小到大在年轻哥儿和青年官员身边长大的缘故,虽十来岁的年纪,在听到这个意外的消息后,顾安仍表现的比同龄人稳重,情绪并不外显。

如果顾霖在书房的话,看着眼前俩人,就会发现桌案前的顾安,和少年时的郑颢宛若从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并不是说他们外表长的多么相似,而是在神态举止上……

俩人惊人的相似。

这一点就算是顾安自己也否认不了。

即便他和郑颢不亲近,但一直以来,他都把青年当作自己学习的模范。

并未问及原因,顾安心领神会应道:“是。”

俩人都是冷淡性子,本就没有话题,将事情交代下去后,郑颢开口让对方离开,顾安退出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