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2 / 2)

苏蘅止眨巴眨巴眼睛,眼睛更水灵了,“我还是前朝余孽

。”

谢崚附和道:“那你就更该死了。”

他低着眼眉,更加和顺,轻叹一声:“我福薄命浅。”

谢崚受不了了,像摸小狗一样摸了摸他的脑袋,“你还挺能屈能伸。”

“冰糖葫芦,给我咬一口,”谢崚抢过他手中的那串糖葫芦,将最后一颗吃完,“放心吧,你不会死。”

苏蘅止之所以能留在京城,不仅仅是因为苏令安,最主要的是因为他身体里的另一半血脉。

比起苏令安之子这个身份,苏蘅止身上更有价值的,是虞朝余留的皇族血脉。

谢鸢连安乐王都没杀,要是苏令安坚持不住真的投降了,那苏蘅止最惨的结局大概是和安乐王一样,被囚禁在高塔中。

对于他这种随遇即安的人来说,似乎也不是不能接受。

在原小说中,无论是苏令安还是苏蘅止,都能够活到结尾,谢崚与其为他们担心,倒不如为自己担心。 她看着风吹过花圃,站起身来,“话说,假如我……”

苏蘅止看向她,等待她口中的话,谢崚却摇摇头,道:“没什么。”

-----------------------

作者有话说:待会或许还有一更

第53章 傲骨

得知徐州受难,还在豫州的荣冲当即调兵回防,希望能解徐州之围。

慕容徽早有预料,派人在豫州和徐州的必经之路上伏击荣冲。

荣冲性子急,一脚踏进了包围圈,此战战况惨烈,荣冲阵亡,两万楚军全军覆没。

荣冲死后,能够抵抗慕容徽的,也就只有王伦了。

加急战报宛如飞雪,堆满谢鸢的书案,朝廷压力骤增。

没有办法,谢鸢只能放弃北伐,转而下达一纸调令,派王伦去攻打燕国。

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时候,荆州又乱了。

……

谢崚觉得,有些事情,是注定要发生的,哪怕她强行更改了,也不过只是暂且延缓了其发生的时间。

当年,她帮谢鸢杀荆州刘季,化解了荆州的危机,也间接创造了条件,让谢鸢在刘传身死之后能够北伐。

而现如今,刘季的外甥打着为“舅父”复仇的旗帜,趁着楚国北伐失利,串通燕国起兵谋反,很快攻下了江陵城。

该来的,一样也少不了。

现如今楚国的主力还能打的,就只剩下王伦手上的荆州兵,他若是救徐州,就顾不上荆州。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两相权衡之下,朝廷选择了救荆州。

王伦再次回到荆州平乱。

谢崚摊开地图,按照记忆中小说里的描述划出未来燕国的位置,北达云中,东临沧海,西至太行,南抵淮水。

徐州,恐怕是保不住了。

果不其然,在慕容徽的猛攻之下,徐州官员人心离散。

一日,苏令安的参军和苏府的家奴勾结,在苏令安的餐食中下药,在他昏迷之际,直接将他给捆了,绑到慕容徽面前,举城投降。

慕容徽坐在高头大马上,带着骑兵来到苏府前,凝望着眼前男子。

记得几年前,他尚是楚国皇后,曾到扬州,见过苏家人一面。

苏令安是个质弱文官,羽冠锦袍,给人一种风度翩翩的模样。

此刻,他衣衫凌乱,他的下属并没有善待他,他被麻绳捆紧,脸上被拖过来时撞击在地导致的擦伤,很是狼狈。

而他的兄弟、夫人、侄儿,一个个被麻绳绑住,被按在他的身后,哭声此起彼伏。 那个参军谄媚道:“陛下,苏家人都在这里了,已经清点过了,一个也没有少。”

唯一一个漏网之鱼,是被送去京城的苏蘅止。

慕容徽翻身下马,从侍从手中接过长刀,缓缓走上前来。

苏令安抬起头,眸光清浅,凝视着慕容徽手中的刀刃,并没有求饶,坦然迎接命运。

慕容徽二话不说手起刀落,砍断的却是捆在苏令安身上的麻绳。

苏令安感觉身上一松,错愕抬头,眼中流露着不解和疑惑。

这些年来,为了在这乱世之中保全性命,不得已三次易主,像他这样的人,实乃不忠不义之士,理应受万世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