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1 / 2)

提早回去一天,也能早些种下粮食。

看着难民有序归乡,看着种子和粮食也离开通许县送往灾区,许怀远连日紧绷的心终于放松了一些。

农业司分发粮种也是按各村受灾情况,大柳树村大部分人都还有种子,没有种子的可去县城领种子,当然也说好了,秋收粮多收两成税粮。

这时候,但凡家里有种子的,也是不会去县城借种子的,毕竟两成税粮太多了,种子不够,他们宁愿每亩地少种一些,间距拉大,也不愿意去借种子。

消息传到大柳树村的时候,沈渊家里的地已经播种完了。

夫妻二人也是震惊,朝廷这次速度太快,快到他们感觉有些不可思议。

想要尽快筹集粮种并且运送到灾区,至少需要两个月时间。

而两个月前,正是干旱最严重的时候,没有人会知道这场旱灾会持续到什么时候。

再想想这次朝廷的政策,一直让许县令阻止难民南下,仿佛是早有预料这场天灾结束的时间。

“这钦天监竟是比我们那里的天气预报还准确吗?”

苏晚晚觉得简直是神了。

提前两个月啊,他们那里的天气预报都没有这么准。

“钦天监虽然是会看天气,但是也没有那么长久,此事确实有蹊跷,不过也不是坏事,提前预知,朝廷也正好提前做准备,赈灾粮种这么快到达,是好事,难民这下子全都能返乡了。”

苏晚晚点头,说起这个,她怎么觉得现在这个朝廷也挺好的。

赈灾及时,没有放任不管,这对百姓来说,已经是天大的恩德。

“现在的皇帝想来应该是个明君。”

苏晚晚感叹一句,沈渊却是沉默了片刻。

“皇帝登基才不过三年,能做到如此,是已不错。”

听他这么说,苏晚晚忽然来了兴趣。

“听说皇帝还很年轻,才登基三年啊,真是不易。”

来到这个时代,她一直待在大柳树村,很少关注这个朝代的历史,但是也知道皇帝才不过二十岁的年纪。

苏晚晚想了想自己知道的历史,但凡是年轻的帝王,尤其是外头回宫的帝王,是很难压制住那些老臣的。

第225章 又奖励了五十亩地

“陛下十八岁登基,现年二十一岁,他生活于民间,能登上帝位也是意外,但是民间皇帝,大抵是最了解民间疾苦,所以也仁善了一些。”

沈渊像是在说一件很遥远的事情,思绪有些飘忽。

苏晚晚一听这情况,便有些了解了。

虽然没有刻意去打听过如今这个朝代的皇室,但是她可是听说皇室子嗣众多,同时勾心斗角也多,不知道死了多少人。

现在这个皇帝是上任皇帝的孙子,皇帝的儿子们孙子们在争斗中死的死,残的残,以至于到最后都没找到一个合适的继承人。

最后不得已让已经流落民间的孙子给接回宫中,在重臣的拥立下登上了皇位。

这种情况可想而知,小皇帝估计都懵了,过惯了清苦日子,一朝竟是飞上枝头。 “那也不算小了,长在民间受过苦的皇帝,面对灾难,怕不是要想各种办法,指不定要自己筹集资金各种募捐呢。”

苏晚晚也不再多想。

她其实想问,沈渊既然是个大将军,皇帝也仁政,他为何就要隐姓埋名了呢。

既然不是朝堂问题,难不成是家族问题?

这个话题太沉重,她也不想多问,怕沈渊心里难过。

“这倒是像他能做出来的事情。”

沈渊轻轻一笑,也不再提这个话题。

但是这句话,显然他是跟皇帝也认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