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发家致富 第102节(2 / 2)

1983发家致富 吹笛人 1945 字 1个月前

贺明国一板一眼地说:“不管是不是中考,每一场考试都要严肃对待。”

贺明军挤开他,说:“别管老大,他这会儿都快紧张傻了。放轻松,一场小考试而已,中午回来哥给你做好吃的。”

贺小弟急得直催促:“姐你快吃,将军要抢你的包子了!”

贺明珠拿脚拨开馋得直流口水的小狗,咬了一口包子,含糊不清地说:

“放心吧,中考而已,我有信心。”

这倒不是贺明珠吹牛,虽然才重生半年多,但她对中考还是很有把握的。

八十年代的中考虽然录取率很低,但本身并不算难,知识点都中规中矩,不像后世在出题时专挑偏怪难的题目,生怕考生答对了题。

毕竟考试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越来越难,越是早期的考试,考起来就越容易。

随着考生们吃透考点,摸准出题人的思路,掌握复习方法和答题技巧,为了控制通过率,出题方就开始提高难度。

从原本死记硬背就可以答出的题目,变成需要理解后变通才能做得出的题目,再到专挑犄角旮旯的知识点出题,考试变得越来越难、越来越偏、越来越怪。

考试题目被加上了一层又一层的套路,考生们只能疲于奔命地追逐着出题人。 不管是升学考试,还是职业资格考试,亦或是公务员考试,做历年真题时,早期的考卷写起来都很顺手,越到后面写起来就越困难,而当年的考试更是难出新高度。

因此,贺明珠在经历过一系列高难度考试后,回过头再去参加八十年代的中考,简直是满级账号重回新手村。

她在做真题时,几乎要被淳朴真诚的出题人感动了。

好单纯……好不做作……没有一点套路,和后世那些妖艳贱货们完全不一样……

虽然复习的时间只有短短半年,但贺明珠是一位临阵磨刀的高手。

她从应试教育中卷出来,又经历过大学的考试周,最擅长短时间内记忆大量知识点,曾创下一个月速通被称为“天下第一考”某职业资格考试的记录。

当年她也是下了苦功准备中考的,不少知识点还留在她的脑海深处,随着复习一点点浮现出来。

因此,当贺家三兄弟紧张得坐立不安时,贺明珠却很轻松,悠悠哉哉吃完了三个拳头大的包子。

贺家三兄弟一起将贺明珠送到了考场,说:“进去吧,我们在门口等你。”

贺明珠说:“别在门口站着了,多热啊。你们回去吧,把自行车留下,我中午自己骑回家。”

贺明国坚持要留,催贺明珠进考场。

“你要是做到难题慌了,就看看窗外,我们在这儿呢。”

贺明珠无奈笑了笑,这个大哥,怎么比她这个考生还紧张呢。

她接过挎包,朝兄弟们挥挥手,转身进了考场。

此时的分矿新店。

徐和平说:“小老板今天中考,也不知道她现在怎么样了?”

曹全安擦一把头上的汗,他人胖,怕热。

“你们老板可是个厉害姑娘,用不着你担心,我瞧着她啊,心里有谱着呢。”

徐和平想了想,说:“那倒是,她可不是个善茬,我看还是别替她担心了。”

他回想起自己是怎么被贺明珠拎到饭店当服务员的,不由得摇头。他当初第一面怎么就没看出来这姑娘不是个好惹的主儿呢?

郝宝根蹲在门口墙根下,听到里面曹师傅和徐小哥的话,在心里疯狂点头。

对对对,说得太对了!小老板就是戏文里说的笑面虎,母大虫!

这时,有人在店门口探了个脑袋进来,左右看看,问道:“有饭吗?”

曹全安一看墙上的表,早饭的时间过了,午饭的时间还没到,灶台的火还没烧,要是单招待这人的话,他还得去厨房现生火,就有点不太想搭理。

“有,有,店里啥都有,您里面坐!”

徐和平懒洋洋的没动,郝翠兰却热情地迎了上来。

客人却不进屋,上下打量她一遍,沙哑着嗓子说:“给我来碗面,不进屋,就在外面吃。”

曹全安老大不乐意地进了厨房,扬声叫郝翠兰进来生火烧水,自己则摔摔打打地和面。

“就你事儿多,净给我找活儿,这不还没到中午吃饭的时间点吗?”

郝翠兰蹲在地上拉风箱,不一会儿灶台的火就呼呼地燃了起来。 “有客人来吃饭,总不能把人家撵走吧?曹师傅,这俺得批评你,不能为了自己省事儿,该干的活儿就不干,这不是白拿工资、占饭店便宜吗?”

郝翠兰心直口快,有啥就说啥,偏偏她说的都在理,顶得曹全安说不出话来。

他气呼呼地揉面,随便摁了几下就摔到案板上,擀成面饼,草草切了几刀,抻了两下,随手就把面条丢进了锅里。

郝翠兰也生气,这城里来的老师傅咋不讲理呢。

明明都是厨师,曹师傅的架子摆得比二老板还大,都快分不清谁才是老板了。

她用力推拉风箱,灶台里的火苗呼呼地蹿了起来,烧尽的煤灰也被吹到了外面,厨房里都是烟。

徐和平站在厨房门口,被呛得咳嗽了好几声,拉着袖子掩住口鼻,闷声闷气地打了个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