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2 / 2)

“师傅,你那个养猪场办的怎么样了,起来了没?”

刘夏莲摇摇头,又点点头:“野猪养殖场起来,我就娘管理的那个,母猪六十头了,小猪三百多头。一年怎么也能出栏五六百头,但是黑猪养猪场才刚刚办起来,不过采取的是农户养殖的模式,让农民参与进来。养殖场只负责培育小猪,生长到三四十斤,村民们拉回家去饲养,然后等生长大了再统一销售。”

第368章 溪流捉蝲蛄

赵大喜深施一礼:“多谢师傅指点迷津,听了你的话让我茅厕顿开,我这几天就把养猪场搞起来,自古猪粮安天下,我们村年产一万头猪没问题。”

“你有这个条件,榨油剩下的豆饼、花生饼加工后就是喂猪的好饲料。赵勇家现在都已经养了上百头了,估计明年村里就能发展到年产数千头肥猪,等我回去了我把各种猪的日粮配方发给你。”

“好的师傅,我这几天找几个懂得养猪的,这就开始干起来,中途有什么不懂的到时候再问师傅。”

这年头各村其实是有养猪任务的,而且猪养的好了是有政绩的,所以这活赵大喜爱干。

赵大喜指着前面的一大块稻田,大约有十多亩,水稻长的非常好,稻穗都压弯了腰。

“这是我家的稻田,我家稻田挨着水渠,每年都会进来大量的野生鱼,最多的还是泥鳅,回家拿鱼笼抓点泥鳅。”

刘夏莲一挥手:“你去忙你的吧,我们来抓。”

赵大喜准备在榨油厂的基础上新上一条粮食加工生产线,主要是做大米、玉米碎、高粱等加工。龙江省是粮食重要产区,土地多,粮食价格便宜,所以非常的有优势。加工厂建成之后,村民们除了交公粮,剩下的粮食就能卖到加工厂了,本村村民卖粮食价格要比外面要高一丢。赵大喜高高兴兴回村了,榨油厂的负责人是赵大喜的堂弟,叫做赵钢,很年轻,二十出头,读过书的人,上过中专,管理上还是很有一套的,这段时间生产的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都是他负责销售的,由于东北改革开放还是很晚的,所以生意上的事情一点也不卷,在不算下脚料的基础上,净利润就已经达到了惊人的百分之三十,要知道这可是食用油,天天都在消耗的东西,这利润可以说是相当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