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挽歌 第951节(1 / 2)

盛唐挽歌 携剑远行 1113 字 1个月前

谁谁谁立下战功。

谁谁谁作战勇敢。

朝廷要给什么赏赐,当地空出来的职位,有多少官员要安排,怎么安排。

谁升官,谁免职,谁要从浙西来汴州吏部“点卯”,接受考核。

要从汴州运送多少粮秣去扬州,要在各州设立官仓放粮,需要多少钱等等。

明年的春耕要如何布置,农具和种子准备好了没有,给农夫的贷款怎么发放。

似乎有说不完的事情,聊不完的议题。

方重勇说完了以后刘晏接着说,刘晏说完了严庄接着说,严庄说完了李筌接着说。

李璘看着面前走马灯一样出列又入列,入列再出列的臣子们,心中毫无波澜。

甚至想起身唱歌跳舞。

太踏马无聊了!

李璘就是个吉祥物,像个傻子一样坐在龙椅上。大殿的事务,都跟自己无关。

臣子们纷纷出来请示,李璘要说的,也不过是“好”“知道了”“准了”之类的。

一切,都只是个形式,走个过场罢了。

当然了,若是让李璘来处理这些事情,他又完全没有办法去做。

前线如何,他知道么?

他不知道。

淮南与浙西民情如何?

他也不知道。

李璘连多少钱可以买一个鸡蛋都不知道。

他什么也做不了。

当然了,真正决定该如何不该如何的,是开封府衙,也就是方清的霸府。

与李璘无关。

忽然,皇宫外面的“登闻鼓”被人敲响了!

咚!咚!咚!

敲击声十分沉闷,像是敲在众人心头一样。

群臣们在朝会,为什么会有人敲登闻鼓呢?

这项制度,在基哥时代,虽然有,但都只是摆设而已。谁敲登闻鼓,要做好自己被打死的准备。

因为这项制度,要求鸣冤的事情,不能“不实”,否则按“诬告反坐”处理。

一件事既然盖棺定论,想扭转回来,则需要“矫枉过正”,因此要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大的。 通常都是敲鼓之人反被打死。

而皇帝必须接待敲登闻鼓之人的鸣冤,这项制度反倒是方清定下来的。当然了,李璘觉得方清是在利用这项制度找他的茬子!一直都是对此深恶痛绝!

“诸位爱卿,这是怎么回事呀?”

李璘面露惊讶之色,心中有种不好的预感。

“陛下,您是皇宫之主,登闻鼓,也是敲给您听的。”

方重勇上前一步,对李璘叉手行礼说道。

“陛下,不如让敲鼓之人进来,看他有什么冤屈。”

高尚在李璘耳边小声建议道。

如此也好。

李璘心中暗想,于是大声喊道:

“鸣冤之人入殿!”

“鸣冤之人入殿!”

“鸣冤之人入殿!”

声音一个接一个的传出去,传得很远,带着不可置疑的威严肃穆。

终于有点朝廷的模样了!

李璘坐直了身体,一脸期待。

很快,一个穿着白色布衣的年轻人,被两个宦官带了进来。李璘不认识,也不眼熟,确认是第一次见面。

“你是何人,为何鸣冤?”

李璘微笑问道。

“草民乃是科举进士元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