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放下身段求和,还是很不容易的。
和哥舒翰不同,李瑄喜欢歼灭战,动辄敌人全军覆没。
吐蕃自积石军之战以来,在李瑄手中折损十七万人。
占据吐蕃本族、四内族、诸附属总兵力的四分之一。
吐蕃还有这么多地方要防备。
而且唐军收伏九曲吐谷浑、白兰羌,这算是此消彼长。
所以吐蕃才会求和。
当然,李瑄认为这是缓兵之计,吐蕃要修养。
像是赤岭会盟后,修养几年,继续与大唐死磕。
如回纥一样臣服,只是名义上的臣服,每年上一点微不足道的贡品,这有什么用呢?
回纥臣服后,不一样背刺一刀吗?
李瑄落笔写下一封奏折后,将尺带珠丹的国书和奏折一起,六百里加急送往长安。
必须对吐蕃穷追猛打,不能让其恢复元气。
李瑄要做的,是在天下裂变之前,将吐蕃打残,最好能征服苏毗,让苏毗为缓冲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