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36节(2 / 2)

大唐天将军 落叶凋谢 963 字 1个月前

开元中期,李隆基为赏赐在苦寒之地戍边的朔方士兵,下令宫女制作棉衣为将士御寒。

李隆基皇宫内的宫女数量,可谓是前无古人。她们怀揣梦想进宫,可能终生未见皇帝一面。“宫怨”也因此而产生。

宫女嫔妃们心怀幻想,不再留恋宫中的富贵,精神上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浪漫和憧憬。

在制作棉衣的时候,一名宫女非常有文采,她写一首无名诗,缝入棉衣中,大胆地向可能得到这件棉衣的士兵求爱,并认为这名士兵是她的有缘人。

但诗的末尾也说了:今生她只能在宫中渡过,来世再与君结为良缘。

而得到这件棉衣的人,正是当时还是小兵的陈回光。

陈回光很害怕,将此诗交给当时的节度使李暹。

李暹在回京的时候,又将此事禀告给李隆基。

李隆基让宫中传阅,写诗的宫女主动承认,并请求赐死。

宫女一生关在笼中,未有皇帝允许,不得出宫。

唐中宗时期,李显心血来潮,允许宫女在上元节出宫看花灯。

当再召回宫女时,发现已经少了三千人。

足矣证明宫女们深困高墙后,对自由的追逐。

但李隆基在开元年间并不是昏聩的皇帝,有包容之心。他怜悯这名宫女,并将她嫁给陈回光,得以今生结缘。

而这无名诗,也因此被称为《袍中诗》,在边塞广为流传。

“为表圣人的恩德,陈将军以死报效,每战必先。短短十余年,就累功为将军。”

最后,管店博士告诉李瑄陈回光在边塞人尽皆知的原因。

这传奇故事,足矣让平民出身的小兵,视陈回光为偶像。

李林甫以此,把李瑄的名声,搞得声名狼藉。

事已至此,李瑄只能另想他法他。

现在想把陈回光再调回来,是不可能了。

“多谢告知!”

李瑄向管店博士道谢一声,结账离开酒肆。

他现在最担心的是李林甫还有后手。

他在王忠嗣的心中,已经留下不好的印象,做事的时候,需更加谨慎。

当天晚上,李瑄与罗兴骑马到来鸣沙县的鸣沙渡口,这里是一个军事渡口。 还有一些辅助人员,杂役仆从。

八千丰安军士兵,骑兵五百人,弩兵五百人,弓手一千人。

剩下六千名步兵中,有跳荡军五百。

唐初的时候,唐军着甲率有百分之七十左右。

在盛唐大发展以后,正式军队的着甲率已经到达百分之百。

着甲,指的是皮甲、铁甲,没有任何防御的布甲,不被称为甲胄。

铁甲制作繁琐,不可能人人都披铁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