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这是帽仙传奇的最初版本-帽仙降世。”谭燕临颇为幽默的为壁画做了注解。
俞红豆点头承认这个说法,转头看向房间中的圆盘:“那么说这个圆盘,或者说这个八卦地宫都有可能是这几个小人中的某一个建造的了?”
“我想起一个人。”墨守归摸着下巴,忽然想起了一个历史人物。
“这个人曾经让人惊艳,他好似一夕之间冒出来,然后投奔了当时揭竿起义的某个农民军首领,一路带着这群乌合之众冲帝登基,最后潇洒的挂冠离去,留下一个传说。”
墨守归目光熠熠,看着地面的平台和墙上的壁画,像是隔空见到了某个偶像一般。
“墨师所说的可是陈朝军师黄明玉?”这话虽然是问句,但谭燕临的语气却是肯定的。
见到墨守归点头之后,谭燕临给俞红豆还有其他人科普这位黄明玉。
“黄明玉家贫,幼年时父母亲人相继去世,是吃着百家饭长大的,生活的这样艰苦,自然也没机会识文断字,可偏偏他在三十岁那年,忽然在文人圈中横空出世,直接成为了有名的先生。”
“后来其家乡,先地震,后发大水,偏偏又遇见个昏庸的官员,把着粮仓看人饿死,愤怒的陈朝国主陈祥揭竿而起,听过黄明玉的大名后,多次邀请,黄明玉都拒绝了。”
“后来也不知为什么,黄明玉忽然拍案而已,至此一手扶持大字不识得一个的陈祥挡了大陈的皇帝,然后功成身退,至此游历四方,最终隐居在镜湖上游的黄家村。”
谭燕临说完这些喘了口气,联系到壁画,他说出了自己的猜测:“看样子,黄明玉也是得遇仙人,抚顶灌溉,才在中年发迹,从而一飞冲天,到后来急流勇退,应该又去寻找仙人了。”
“而且找到了。”俞红豆接话,指了指石台。
“那么现在有个问题,我有些吃不准。”俞红豆扫视完看台和壁画,想着墨守归和谭燕临的话。
她相信这个黄明玉是得遇仙人,被抓住狠狠的补了课,才从文盲到谋士。
帮着陈朝夺乐天下,退隐,前前后后加一起大概多少年?从陈朝到糜生时代,糜生到曹云徐茂岭时代,那么请问,这么久,帽仙一直都活着吗?
“彭祖六百岁,一个来自异世之人,便是长生又有什么难的?”谭燕临不以为然,但又赞同俞红豆,关于黄明玉从文盲到谋士这一路的艰辛。
他们俩讨论得热火朝天,其他人听着他们各自的争议,整个密室内,犹如大型的猹偷西瓜,各个吃瓜听秘密不亦乐乎。
这其中还包含只抛出了砖,却引出一大堆玉的墨守归,他这会儿连机关都不找了,顺着二人的思路往下捋,然后趁着二个小的休战期间,插了一句嘴:“若帽仙并不是一个人呢?”
第246章 那就送你回家。
这倒也是是个思路,不过可能性比较小,俞红豆默默的在心里回答墨守归。
首先,帽仙这种东西不是烂大街的,就算这个世界是穿越大神的宠儿,也不太可能让飞碟来去如梭。
否则帽仙的故事早就传遍大地了,千万不要小瞧群众的力量。
其次,就算此帽仙非彼帽仙,不可能所有的帽仙都对“人类”这么友好的。
作为穿越者都时常会睥睨这个世界,瞧不起当下的生产力,瞧不起统治着当前社会的封建王朝和黎民百姓。
作为“帽仙”,一个想着“教化”民众还好,各个都这么想,除非是整个老师团建一起穿了……
等等!
俞红豆刚想当然到这里,忽然一拍头:“老师说的对,他们很可能不是同一个人。”
“若黄明玉最终找到了帽仙,并且继承了帽仙的衣钵,传承世人……”顺着这个思路,俞红豆觉得也不是不可能。
“墨师,那个黄明玉有子女吗?或许我们可以去打探一下。”谭燕临瞬间就理解了俞红豆说的,转脸看向墨守归。
墨守归摇了摇头:“黄明玉一生未婚,陈朝皇帝曾想把妹妹、女儿嫁给他来笼络黄明玉,都被他拒绝了。” “哦?”俞红豆双眼发亮,被小说浸泡得入味儿的脑子里闪过各种桥段。
落魄少年得遇天外飞仙,从此逆袭成为一国之栋梁。
他,未曾开化的低等文明封建社会穷少年,她,来自星外高等文明的美少女。
她教导他读书识字,辩文论策,他为她披荆斩棘,搜寻她所需,最终他名扬天下,却急流勇退,伴她走遍海角天涯……
嗯,有内味儿了。
俞红豆被自己胡乱想的想法逗笑,自顾自的闷头笑了一起儿,抬起头却见谭燕临和墨守归都在用奇怪的目光看着她。
“哎呀,没什么,我想到别的事儿了。”俞红豆摆手,转而把话题往回扭,并迅速做了结束陈词。
“现在我们在这边想的一切都是想当然,真相早已经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了。”能看到这些线索,已经是幸运了。
其实俞红豆对帽仙或者空间这些追寻的想法并不是很激烈。
也就是恰巧看到了碰到了,她便顺着想一想挖一挖。
如果说这背后有驱动她想找到所谓的帽仙或者空间的话,那也不过是为了曹家人想罢了。
这些年下来,她通过跟老师的学习和研究,自己设计和绘出了许多的设计图。
系统任务中说的商城,对于她来说,也就没那么大吸引力了。
他们在这里耽搁的时间有点长,好在他们这次来也没有什么其他目的,纯粹只是来探看这个隐龙八卦到底是不是如他们所想的那个八宝函盒。
若有其他发现自然是锦上添花,若没有,也无伤大雅。
墨守归先把这副壁画拓印下来,刚好他们也带了笔墨,于是谭狼曋谭燕临开始忙碌起来。
一边忙一边想起五年前,在娘娘庙井下拓印时的事情来。
“这小小的五袋山,竟然有这么多秘密,不知道启朝十万大山中又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事儿。”谭燕临跟自家兄弟感叹。
他们虽然出身富裕,但走出家门的机会并不多,出来之后才觉得自己犹如那井底之蛙,见识短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