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她爹是个万人迷 第137节(2 / 2)

她怕小姑娘把事情想得太简单,只好将自己的担忧说给她听。

朴玲听完,只道:“我与他见过几面,他待我很好。”

说起这些事,朴玲有些害羞,但更多还是坚定。

姜静行挑眉,明白了,她之前还奇怪以胡重光的性子,不会不知道事后很麻烦,那为何会冒然跳水救人,原来根源在这。

虽说有点意外,但郎有情妾有意,总比硬凑成的鸳鸯好。

“你若有意胡重光,姑父自无不可,他也算良配。”姜静行应道。

她答应的痛快,朴玲反倒不知该说些什么了。

已经说出口的话再无回转的余地,朴玲心知无论此事成与不成,她都要放下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了。

她沉默一会儿,眼底噙了泪,再次屈膝行礼道:“多谢姑父成全。”

“夜深了,姑父早些安寝。”

姜静行看着她转身离去,什么都没说。 总归人都是要长大的。

第二日天亮,靖国公一切照旧。

姜璇有言在先,不许任何人提起秋霞院的事,一旦有什么风言风语传到她耳朵里,无论有心无意,一律发卖出去。

用过早膳后,姜璇领着姜绾去探望朴玲。

看姐妹两个有说有笑的,她心里也踏实了些,可一想到朴玲对姜静行的心思,她又觉得造孽,所以在听到二人商量何时去郊外庄子上时,她当机立断,直接帮二人定下了后日走。

姜璇只道让她们放心,路上一干吃的用的,陪侍的丫鬟长随,都由她帮二人备好,只等后日出门就行。

朴玲和姜绾面面相觑,只得说好。

武德帝抱恙在床,罢朝三日,今日不过第二日。

姜静行命人将昨夜写好的折子递进宫,也算是承诺了昨日说的事,可朴律霖入太学的事好说,朴玲和胡重光的婚事却要好好斟酌一番。

第133章 生活就是一个圈

姜静行并不着急朴玲的婚事。

今日天光大好, 主院廊庑下光影绰绰,满是鸟语花香。

她散着头发坐在廊下想事情,在想起昨日胡敬易一日都等不得, 眼巴巴上府来撇清关系的事后, 心底不由一晒,暗道怪不得此人有着魏国公府做靠山,还只是个鸿胪寺的少卿。

才干比不上别人,行事也不如别人圆滑, 自然官途不畅。

姜静行猜着, 昨日里请她上门是真, 但提及朴玲, 却不见得是魏国公本人的意思, 多半就是这胡家大公子自己的意思, 不然以魏国公的为人, 做事不会这么得罪人。

不过, 比起魏国公本人走一步看三步,从不轻易得罪人的严谨圆滑,他这大儿子做事可要直白多了。

姜静行心道, 也幸亏只是胡敬易自己的意思,毕竟现今魏国公府当家做主的还是魏国公,不是他几个儿子,不然朴玲的婚事还真不好说。

姜静行深知自己恩师是什么人——那就是只老狼!

见了兔子,都不见得会撒鹰!

回想当年往事, 早有的猜测再次翻上心头。

其实她始终都想不太明白, 当年魏国公到底是抱着何等心态, 才会独独看重她,以致数次提携, 待她简直比亲儿子还亲。

昔日恩情到底是源自惜才,还是人老成精,从某些事上看出些了端倪,所以打着投机拉拢的想法提前下注她?

话说那时军中流行认义子,姜静行一度怀疑自己是不要多个爹了。

其实想这么多,是因为姜静行有些拿不定,拿不定魏国公今日一定要见她的缘由。

她索性将那点纠结抛至脑后,反正等见到人了,一切都好说。

她回屋换了一身玄色长袍,将平日半散的头发束紧,命人牵马来。

魏国公府建在朱雀街,与长明街隔了半座上京城,若是不骑马,坐着轿子去,少说也要半个时辰。

姜静行不愿在路上用太多功夫,随意点了几个护卫,和姜璇说了一声,便出门了。

魏国公府得了消息,早有老仆带人在正门石阶前等候着。

见一队人打马而来,年轻的小厮们赶紧上前牵马,又有人从姜静行身后的护卫手里接过礼,等几人躬身退下,姜静行翻身下马,那老仆人才上前道:“靖国公随老奴来,国公他老人家喜静,因而住的远了些,您随着老奴走就是。” 姜静行自无不可,跟在老仆身后迈进门去。

公府中极静,领路的老人家年岁虽大,身子骨却十分强健,走起来一点都不慢,很快便带人来到一处挂着木匾的院子。

比起处处精美的魏国公府,这院子更多了些厚重古朴。

姜静行抬头,认出那木匾上熟悉的字迹,再看那四个大字,居然是“老骥伏枥”。

看其字劲苍穹,雄浑健壮,可见写字的人虽以老骥自比,又自谦抱病伏枥,但更多的意思怕还是后面那半句话。

当是志在千里才对。

老仆见她停在院门前看那木匾,也不催促,反而解释了一番此匾的来源:“这匾用料寻常,却是国公他老人家在病中亲手斫着,当时谁劝都不好使,最后还是老夫人出面说了一通,又威胁说要把这匾砸了,再把府上所有树砍了,才将他老人家劝到床上喝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