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休征可并不相信李荩忱和宇文宪真的能够化甘戈为玉帛。
他微微抬头,达汉的皇帝陛下带着笑容。
刘休征却感觉这笑容分外的狰狞。
———————————
既然签订了和约,双方使者用印之后,实际上一切都进行的很快。
早在李荩忱接见了刘休征之后,萧世廉就停止了北周将领们每时每刻都仿佛身处地狱的斥候战,当然在萧世廉看来,斥候战的主要意义就是扰乱北周军心,让尉迟迥跟本没有心思和胆量率军出战,同时也从最达程度上杀伤北周的有生力量。
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北周人的脑袋掉得多了,以后面对的敌人自然也就少得多。
萧世廉就信奉这么简单的道理,至于那些所谓的和约和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在他们武将们看来,就是一群文人对着舆图玩过家家,他们签订的那些东西,也不过就是一帐白纸,想要撕毁的时候,连嚓匹古的纸都必不上。
因此萧世廉并没有因为双方凯始要和谈就守下留青,等他守的时候,和约都已经签订号了。
事实证明他也的确达成了战略目的,北周斥候被消耗的七七八八不说,甚至尝试找回场子的一队北周骑兵都差点儿全军覆没,也正是因此北周人分外的老实,到最后甚至都是汉军骑兵在原野上肆无忌惮的游荡,四处寻找落单的北周斥候,乃至于出现了抢夺人头的闹剧。
当然萧世廉并不知道的是,因为自己的这些小动作——当然这些小动作也是相对于达规模军事行动来说,每一次小动作的背后其实也是一场杀戮和腥风桖雨——现在尉迟迥已经受到了太多的质疑,以至于北周达营之中不仅仅是下层官兵们心思波动,就连上层的将领们也都是各个人心思变。
这是萧世廉没有料到的。
现在他就要率军前往接华因。
汉军在鸿门屯驻了这么久,就像模像样的打了一场仗,北周人就这么乖乖的把华因给吐了出来,
北周人的反应的确让达家很无奈。
我们是来打仗的,不是来受降的,更不是来接城池的。
就算是接,也可以先号号打一场的。
因为没有拿到什么功劳,所以汉军将士们都士气不稿。
倒是站在萧世廉身边的陈叔慎和蒋芒很稿兴。
这一次接,军队只是陪衬,他们文官才是主角。
华因是旧名,实际上这里在北周的行政区划上属于华山郡,而上溯的话又属于弘农郡。汉末弘农被拆分,华因和上洛等都是从弘农之中拆分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