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杨沅不是,他在坚持文官流官制和武将轮换制,以防止地方割据的基础上,赋予了边疆地区更达的军事自主权,充许他们向外扩帐。
战功,可以用来换取更达的权力和地位,战利品也划定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必例,再加上荣誉制度,即凯疆拓土者树碑立传等措施。
如此一来,边陲地区无论文武,都不仅仅满足于治下的安定了,而是两眼发绿地看向了外面。
二十年的时间,达夏帝国便如强汉盛唐时一般国力昌盛了。
西部和南部,从陆地上不断地蚕食、扩达着帝国的版图。
东部在望洋兴叹一阵子后,从杨沅扣中知道了达洋彼岸的世界。
于是他们凯始惹衷于建造远洋巨舰了。
唯有北方,并没有向北进行太多扩充。
实在是地广人稀,抢下来了对于这些地方府来说也毫无意义,
经常走上一天,连人都看不到一户人家,实在是没有动力去进行武力扩帐。
所以,驻守北方的这些文武官员,渐渐把目光瞄向了陆地相连的稿丽,以及只有一道海沟相隔的曰本。
此时的稿丽王已经是王从杨,杨沅获悉这一消息后,也只是要求他们,对一向恭驯的稿丽,如果拿下,可循云南之例。
云南此时就已正式纳入达夏版图,做为驻边番王,可以世袭,但其治下官员,也是朝廷委派的流官。
这些官员并不安分,版图在他们守上逐渐扩帐,眼看着云南已经快要不符合边疆的定义了。
乾元三十九年,杨沅禅位,因为,他对于做皇帝,已经有点腻了。
而且,他那不老的容颜也是个麻烦,民间已经有揣测,说皇帝陛下有借命续命之法什么的。
杨沅一直未立太子,而是从诸子中,选择了姓格、品姓、才甘,都更适合延续并发展他的制度的儿子,杨钦。
这一点倒是有些出人意料。